沧州新闻>>区县新闻>>

河间草根艺术团歌颂新生活

2019-05-29 16:14:53 来源:沧州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间草根艺术团歌颂新生活

多个节目获省级大奖


河间市红牌楼社区有个康乐艺术团,成立19年来,他们取材身边事,结合精神文明建设,自编自导自演50多个节目,以西河大鼓、天津快板、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形式,赞美家乡,歌颂生活,不仅丰富了老年生活,而且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老有所乐,近百名老人组成艺术团

5月25日,周六,是河间康乐艺术团固定的活动日。30多位老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团长李秀珍老人家里,排练节目。

“眼随手动,面带笑容,右腿向后迈一小步,半蹲,注意收腹挺胸……”大家排练的是《十八岁的老大妈》。高亢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眼神里透出着的自信、从容,让这些老人看上去根本不像70多岁。83岁的李秀珍在一旁欣赏,偶尔指导下,气氛融洽和谐。“孩子们都在南京,平时就我一个人住。我喜欢大伙儿凑到我这,热闹。”李秀珍老人笑着说。大家对她也满是感激:“多亏了李大姐,我们才能认识,聚到一起唱歌、跳舞。”

2000年,爱好文娱活动的李秀珍把十几个老人组织到一起扭秧歌,打腰鼓。原本只是想凑在一起乐呵乐呵,没想到,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达到百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也有30多人。活动内容也增加了扇子舞、跑旱船、赶驴等。大家将固定活动日定在每周三和周六。

为节省开支,跑旱船、赶驴等节目中的“船”“轿”“龙头拐”“刀”等都是队员们自己制作,部分服装也是队员自己剪裁缝制的,有的演出服是队员自己购买的,乐器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19年来,李秀珍还为艺术团添置了不少服装道具,如娃娃头、秧歌服、龙头拐、戏服、秧歌服、旱船等,总费用达25万元之多。

取材身边事,编排50多个节目

艺术团渐渐壮大,表演愈发有模有样,老人们也从自娱自乐,发展为公益演出,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敬老院、光明大戏院、府署、公园、小区,给大家带去欢乐。时间长了,大家不满足表演传统剧目,开始琢磨着自己编创。

艺术团成员都各有所长。刘子敬曾在河间市文化馆从事过编导工作,白凤英、刘莲英也曾是文艺宣传部骨干,魏铁山在行别营中学教过音乐,王书巧是小学音乐老师,钱秀珍原来在河北梆子剧团……

编导经验丰富的刘子敬经常走上街头,和老百姓聊天、拉家常,回来和成员们商量,如何将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融进作品当中。几年来,他们根据景和怡馨生态园的真人真事,编写了河北梆子《巾帼弄潮人》;为沧州市旅发大会河间行编写了西河大鼓《美丽河间》;为河间市的驴肉火烧节编写了《旅游新城古河间》;为宣传移风易俗编写了天津快板《男婚女嫁说彩礼》……50多个正能量文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好多节目我们都在省里拿了大奖。”李秀珍笑着介绍,《帮大妈》在河北省“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摘棉花》获河北省振兴奖,《十八岁的老大妈》获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站、河北省成人教育协会组织的群众文艺团体大赛一等奖。

弘扬社会主旋律,歌唱新生活

康乐艺术团配有伴奏队,板胡、二胡、笙、笛子、三弦、梆子等一应俱全。李秀珍说:“既然成立了团队,就要越唱越好、越跳越好,按专业标准排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人们对待表演都认真负责。

天津快板《要彩礼》,由王宽富与王书巧表演,魏铁山打板。因为年龄比较大,记忆力不是太好,词总记不熟、节奏也掌握得不太好。三位老人加班加点,一遍又一遍地练。嗓子疼了、哑了,含个润喉片继续练。为了练动作,累得腰酸腿疼也舍不得停下来。白天练得不满意回到家继续练,做饭背词、走路也背词,做完家务再对着镜子练,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白凤英是诗经村镇孟家庄村人,每逢活动日,都会骑着电动自行车赶来。她在节目中常常扮演男性角色,为了演出时更形象,在家时也时常模仿男性的一举一动,被小孙子打趣叫“爷爷”。

多年来,艺术团养成一个习惯,每次演出前都会讨论,演出后都要总结。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李秀珍说,以后还要逐步完善,提高节目质量,编排更多接地气的好节目。艺术团不仅演绎老年人的精彩生活,还要起到引领作用,歌颂家乡美、新生活。(通讯员刘春梅 记者康学翠)

责任编辑: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