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区县新闻>>

【深读周刊·钩沉】靠海而兴

2019-06-27 09:54: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海兴的古代制盐遗址。 海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阅读提示]

1965年的春夏之交,一个人站在渤海岸边的滩涂上,时而眺望一望无际的渤海湾,时而回头凝视脚下贫瘠的土地,陷入深深沉思。

他是时任河北省副省长的高树勋。这次,他来到这里是指导组建一个新的县。划归这个新县的有原属山东省无棣县的51个村庄,原属河北省黄骅县的22个村庄以及盐山县的104个村庄,而他的故乡就是盐山县。

对于这个新建的县,他寄予厚望。可是,这个新县叫个什么名字呢?

他放眼渤海。有了,沿海是这个县最大的优势,应当发挥优势,靠海而兴。

于是1965年下半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在渤海之滨增加了一个新的县——海兴。

年轻的县,承载着并不年轻的历史

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县之一,海兴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并不年轻。在这片土地上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证明4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无棣河,又称无棣沟,春秋时期就有了。别看今天已经成为宣惠河支流的无棣河,由盐山入海兴,懒洋洋地躺在冀东南平原上,连河的模样都快没有了,但历史上它却是齐国与燕国的界河。而当年位于“齐之北鄙”的海兴,就在这条河的岸边,与燕国隔河相望,为齐国守边。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无厘头”的战争三天两头开打,边境地带自然首当其冲。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破齐,攻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海兴所在的郡县本来一直隶属于齐国,一夜之间变成了燕国。只是时隔不到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国将军田单发起复国之战,七十余座城池重归齐国。公元前241年,赵国将领庞媛率五国联军伐齐,《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是“攻齐,取饶安”,作为饶安邑(治所在今盐山县千童镇)辖地的海兴又归属赵国……

如果因战乱带来的动荡让人不堪其扰,那么,因百姓同统治者抗争而带来的杀戮更是令人不寒而栗。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渤海郡一带百姓响应黄巾起义,揭竿而起,最后被俘七万余人,被杀三万余人,还有数万人被溺死,无棣河水染成了红色,从此又被称为赤河。

当然,历史上海兴百姓所见证的不仅仅是战争和杀戮。秦始皇痴迷长生不老,方士徐福投其所好,自称愿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去海外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欢欣鼓舞,无不照准。据传,徐福就是从饶安邑出发,沿无棣河渡海东去的。遥想当年,徐福奉旨出行,彩旗飞舞,鼓乐齐鸣,无棣河沿岸人山人海,海兴百姓目睹了那壮观的场景。虽然徐福一去不复返,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影响和遗迹,至今犹在。海兴、盐山一带流行的“信子节”,就是怀念、追思那些被徐福带走的孩子们。

海兴县是年轻的,但海兴境内曾经有过古老的区划建制。西汉元朔四年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压缩诸侯国辖区,封齐孝王之子刘阳为康侯,并置柳侯国为其食邑。依照《汉书·地理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故柳城正好在今天的海兴县境内。

初始元年,王莽改柳侯国为柳县,县治仍在今天的海兴,所以海兴历史上既有过国也有过县。最为重要的是,海兴的历史和它的三个“母体”盐山、无棣和黄骅是难以分割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三个县(市)的历史,也是海兴的历史。

海兴境内还有一座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座山叫马骝山,历史上也称箧山,当地百姓则俗称小山,是地质史上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形若卧龙的小山虽然算不上高大巍峨,却是作为平原地区的沧州境内唯一被称作“山”的地方。它不仅是整个沧州的制高点,而且是中国东部沿海平原仅有的两个第四纪晚期火山遗址之一。大概因为周围的沿海平原平均海拔只有4米多,所以小山显得昂首突起,吸引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文人雅客,甚至僧侣道人趋之若鹜,留下数不清的遗址和故事。

其中,汉武大帝亲临小山“望祀”渤海,并在山上建有两座望海台。小山上仅汉墓就有四十余座,其中就有东汉质帝之父、渤海王刘鸣的陵墓。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山上建庙垒塔,修筑道观,山上原有望海寺、药王庙、仙人桥、八角琉璃塔等诸多建筑,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均已荡然无存。只有上世纪40年代从龙王庙拆下的一幅木刻楹联尚存民间,乃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大家何绍基所题:春来天上原无色,雨到人间方有声。

小山最令人称奇的有两点,一是历代开凿的水井达数百眼之多,在东西崖坡下十步之内便会有一眼古井。这些开凿于山石之中的水井,至今许多仍可汲水,水质甘洌。二是小山上的古地道遍布山腹之中,可以和全国知名的古地道遗址媲美。山峰南端的地道内居然也有一眼古井,地道和古井“同框”,而且都保存较好,成为小山难得的景观。

在小山西北方向还有一片高地叫末末山。小山和末末山牵手环抱的万亩洼地,在历史上是一个淡水湖泊“月角湖”。当年小山东依渤海湾,西拥月角湖,那一派壮观而又秀美的风光,即使往事越千年,依旧诱人心向往之。陆游登临小山,所作的《夜景》中写道:“齐州山水窟,登眺有佳处。秋夜海江船,春荠鬲滩树。”

作为齐国之地,齐桓公对于小山更是流连忘返。传说齐桓公伐孤竹国,曾得小山神灵相助,于是他常常到月角湖垂钓,以期再与神灵相会。所以,当地人说末末山是齐桓公的钓台遗址,钓台上曾经演绎过美丽的故事。

东汉时期,今天的海兴分属于渤海郡的高成县(县治在今盐山县故城村东北)和章武县(县治在今黄骅市故县村北),在这个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交汇处,人们既有儒雅之气,又具豪爽之风。

颍川太守巴肃的故里即在今天的海兴境内。对于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的局面,巴肃如鲠在喉。他同士大夫郭泰等人联合起来,对宦官集团予以猛烈抨击,史称“八顾”。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诬告他们“共为部党”,诽谤朝廷,被逮捕入狱。后遇赦归里,但禁锢终身。恒帝驾崩,灵帝即位,外戚窦武专权,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杀宦官,巴肃也参与了策划。后因事情泄露,中常侍曹节假传圣旨抓捕巴肃,巴肃自行到县衙投案。时任高成县令一直敬佩巴肃,不仅不愿抓他,并且打算交出印信,和他一起外逃。

《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肃曰: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既不隐其谋也,又敢逃其刑乎?遂被害。刺史贾琮刊石立铭以记之。”巴肃敢作敢当、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气,不仅为世人赞叹,时任冀州刺史的贾琮也感动不已,为巴肃立碑铭记,使之彪炳史册。

因“鱼盐之利”,物阜民丰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鱼盐之利”和齐国潜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及精心打造的营商环境,海兴历史上曾经经济发达,物阜民丰。

海兴所在的齐国,原来不过是偏安一隅的一个小诸侯国。但君臣发愤图强,一步步走向昌盛。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通工商之业”最为关键的是优化营商环境,因此,齐国十分注重在招商引资中优待客商。

《管子·轻重乙篇》中说,齐桓公依照管仲的建议,对各诸侯国前来齐国交易的商人,带着一辆马车来的,免费提供食宿;带着三辆马车来的,同时免费提供饲料;带着五辆马车来的,甚至免费提供仆人,结果“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当时海兴的工商业是何局面,没有文字记载,但从近年来发掘的早期生产生活遗址来看,当年确实物流畅通,经济发达。

齐国发展的另一个举措就是“便鱼盐之利”,尤其注重制盐,西周时齐国的海盐便是贡品。后来齐国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更是以制盐为富国强兵之策。海兴最大的优势是靠海,捕鱼晒盐得天独厚。盐业起之于何时,无从可考,估计自从人类有了对盐的需求,盐业也就发端了。

具体到海兴的盐业,最早见诸史籍是《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实现盐铁官营,在全国32处地方设置盐官,渤海郡章武县为其中之一,今天海兴县境的一部分便属于古章武县。

从隋朝至唐朝初年的130多年,国家实行“轻盐税”的政策,盐业的从业人员空前增多,盐民制盐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当时的食盐分为两种,一种是海盐,用海水晒制,民间谓之大盐。一种是碱盐,用碱土熬制,民间谓之小盐。

《太平寰宇记》记载,盐山县“碱土在其县东七十里,东西南北一百五十里滨海地带,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为盐。”当年盐山县的滨海地带,已于上世纪陆续划给新设立的新海县(今黄骅市)、海兴县,也就是说历史上海兴境内既生产海盐,也生产碱盐,两盐俱兴,盐场林立。

到明朝初年,海兴的盐业达到鼎盛。据《长芦盐法志》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恢复苏基海盈盐场。至此,长芦都转运使所辖南北分司各有12个盐场,其中南司所属阜财、益民、深州海盈、海润、苏基海盈俱在今天的海兴县境内。海兴所产之盐价廉物美,深受欢迎,既增加了朝廷收入,又富裕了百姓生活。

历史上国家强盛的时候,总是会谋划一些利国利民的工程,这些工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强盛。

唐朝永徽元年,时任沧州刺史薛大鼎带领百姓疏浚无棣河。这条著名的河流自隋末开始便渐渐淤塞了,而贞观之治带来的经济繁荣,又迫切需要一条能够通航入海的河道,薛大鼎下决心重新挖开无棣河。沿河百姓十分拥护,积极响应。曾聆听过无数次鼓角争鸣,也曾目送徐福东渡的无棣河,不仅再次碧波荡漾,而且因此迎来了新的使命,变成了一条重要的通商河道。海兴一带的盐和鱼得以通过无棣河直接入海,既减少了陆路行程,又降低了运输成本,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对于为地方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官员,百姓总是由衷感谢。《旧唐书·列传·良吏》记载,无棣河疏浚通航之后,沿河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过去徒步行走去出售鱼盐,费时费力。今天通过无棣河船载出海,像乘上了快马,全赖薛公的德政啊。

祖籍沧州河间,被誉为“五言长城”的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也曾写下《晚泊无棣沟》:“无棣何年邑,长城作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好一派国泰民安的和谐景象。

春风化雨,赋予“靠海而兴”全新内涵

近代以来,随着整个国家的积贫积弱和渔、盐产业的衰退,海兴也一步步走向贫困。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海兴终于靠海而兴,并且赋予“靠海而兴”全新的内涵。

历史总是在起起伏伏中前行。明朝嘉靖后期开始,盐税苛重,官商盘剥,盐户苦不堪言,盐业生产步履维艰。近代以来战乱频繁,运输不畅,盐业更是惨淡经营。到1917年海丰盐场被裁撤,海兴境内再无官办盐场。1938年7月的一次海啸,将沿海渔民全部冲散,传统的渔业也损失殆尽。渔盐两利的沿海优势风光不再,沿海百姓面对潮起潮落的渤海湾,只能“望海兴叹”,海兴所在的区域逐步变成了深度贫困地区。

1965年6月27日,海兴县正式成立。7月2日,10级大风袭击全县,其中9个公社遭受冰雹灾害。

海兴18万人民,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跋涉。

每年春天粮食种下了,可到了秋天种一葫芦收一瓢。无边无际的盐碱地泛着白花花的碱嘎巴,森林覆盖率不足百分之一。到过海兴的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到海兴来打鸟,开了一枪没打着,鸟飞了,打鸟的人很沮丧。当地人说:别着急,过一会鸟还会飞回来的。打鸟的人问:为什么?当地人回答: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棵树,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这个故事当然是“戏说”,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海兴的生态环境。但是,海兴人民不服输,不认命,不屈不挠,接力奋斗。

古老的小山,古老的渤海湾,见证了海兴这片土地的历史,也见证了年轻的海兴县扬帆出海的航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潮。

海兴首先恢复了传统的盐业。学大寨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许晒盐,硬要在盐碱滩涂上种粮食。从1965年建县到1974年的10年间,海兴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盐税收入。力气费得不少,粮食却长不出来。本来是产盐的地方,还是让它产盐吧。1990年之后,盐税收入开始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后的海兴,可谓一步一个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兴的发展更是长上了翅膀。

“渤海粮仓”工程推广辐射面积达40万亩,县内省级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项目。畜牧、水产、蔬菜、苗木四大产业稳步提升,工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原盐生产最高年产量达到58万吨以后,逐年下降,但这已经和坚持“以粮为纲”不许晒盐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

在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如今,盐碱地综合治理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已获国家能源局批准。渤海科技城——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转移示范园区已签约33个落户项目。海兴全部财政收入由建县后第一年的163.9万元,1978年的267万元,到2018年达到6.69亿元。

当年因陋就简,在苏基镇宣布成立海兴县的时候,全县干部群众也有一个新县城的梦。但在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年代,谈何县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城的轮廓逐渐清晰。如今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县城“一街四路”工程全面实施,美丽的海港路更是成为一道令人陶醉的风景。这个在荒原上起步的县城,居然获得“2016—2017年度河北省人居环境进步奖”。

植树造林成绩斐然,全县城乡绿意葱茏。昔日鸟不拉屎的地方,今天成为沿海的观鸟胜地。特别是多达2933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38%的海兴湿地,一望无际,水深草密。其中围堤长达25公里的杨埕水库,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彰显着这个山水之乡的独特风光。

2017年10月的最后一天,省政府发出通知,包括海兴在内的三个贫困县,实现脱贫,评估验收合格,退出贫困县序列。

海兴终于靠海而兴,但已不是当年捕鱼晒盐那个层面上的靠海而兴,而是利用沿海优势,大开放、大发展的繁荣振兴。(江童燕)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