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河北日报沧州专辑>>

沧州持续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

2019-09-16 15:21: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坚持规划引领 强化河湖监管 完善水系水网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沧州持续加大河湖保护治理力度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戴绍志)完成总投资5.12亿元的7条河道23个项目的治理任务;对17条省市级河湖沿途开展暗访飞检工作30余次,巡查河湖2500多公里,发现问题250余处,签发市级河长督办单23件,解决问题139件……近年来,沧州市依法加强河湖保护与治理,下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沧州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河湖保护与治理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沧州境内有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大清河三大河系960条河流。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253公里,在我省境内里程最长、保留最完整。同时,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2.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8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8%、全省人均的60%。

该市突出保障水安全,坚持治水、护水与治河、护河相结合,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一体保护和修复。

坚持规划引领。沧州市先后编制了《水系水网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田海林湖草生态修复规划》《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中心城区水系专项规划》等,引领全市河湖保护与治理,推进环城水系建设。高标准推进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全域规划体系及中心区“1+2+N”规划体系建设。其中,“1”是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2”是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N”包括城市区管线综合专项规划在内各个专项规划。主城区段努力打造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和重要标志,成为现代文明城市的实践基地;同时,综合考虑运河沿线村镇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统筹推进吴桥杂技旅游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泊头手工业名镇、沧县旧州镇、沧县兴济运河名吃小镇、沧州武术文化小镇、青县红木小镇等7个特色文化名镇建设,努力把运河沿线规划建设成为具有沧州特色的经济带、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

强化河湖监管。目前,沧州市已完成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37条主要河道划界竖桩,明晰了管理范围,建立起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道管理保护责任体系。水务、公安等部门每年都联合开展涉水综合执法,近年来连续实施“飓风”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以河道非法取土、破坏河道堤防为重点的水事违法行为。

完善水系水网。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包括石津、保沧两条大型跨市干渠和10条支管线,全长近300公里,设计年供水总量4.53亿立方米;开辟位山、潘庄、李家岸、引黄入冀补淀4条引黄线路和王快水库引水、岗南—黄壁庄水库引水、岳城水库引水、漳卫新河调水4条补水渠道;建有大浪淀、杨埕、东光观州湖3座水库及10161座坑塘。全市初步形成了区域性水系水网,可引外来水到各县(市、区),保障生活生产用水,缓解地下水超采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河道治理。针对部分河道淤积、老化失修的状况,沧州市积极谋划了一批河流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了7条河道23个项目的治理任务,总投资5.12亿元。2020年底前,还将有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即将完成。另外,子牙新河、南北排河等江河主要支流项目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通过对这些河道的系统治理,不仅提升河道行洪排沥、防灾减灾、蓄水灌溉能力,而且改善了河道沿线生态环境。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沧州市创新河湖管护机制,以实施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过程管控、标本兼治,系统做好河湖清理、河道“清四乱”、水质提升、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明督与暗访相结合,先后组织全面督查和明察暗访6次,对17条省市级河湖沿途开展暗访飞检工作30余次,巡查河湖2500多公里,发现问题250余处,签发市级河长督办单23件,解决问题139件,实现了境内省市县三级河湖飞检全覆盖。坚持清理与管护相结合,完成13条市级河湖及全市主要河流全河道航拍工作,清理涉河垃圾108万立方米,清除涉河违障1800多处。坚持治污与引水相结合,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坚决打击非法排污。加大生态引水力度,2018年从黄河及上游水库引水5.3亿立方米,完成滹沱河生态补水6000万立方米;2019年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试通水和为白洋淀补水工作,持续加大引黄力度,外调水量达到4.31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8%。

修复生态,改善环境。沧州市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进“沿海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和生态绿化带”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了一批亲水生态岸线与生态河湖工程,打造河海相济、绿色发展的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先期启动实施占地1200亩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大力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改造工程,成为百姓休闲健身“打卡地”。结合生态绿化带建设,开展南大港和海兴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实施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就地和迁移保护,以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不断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