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沧州区县新闻

太行山上筑丰碑

2021-12-13 14:40: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华北油田煤层气发展已经过走十几个春秋。站在太行山之巅,回首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跨越发展,能够在这众多企业中破茧而出,成为国内煤层气行业的领跑者,最根本的是广大干部员工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是石油精神的强大支撑和引领。面对常规油气产量逐年递减的压力,华北油田公司作出举全油田之力,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信任外国技术,到自力更生、顽强攻关,华北油田坚定了依靠自己开拓新天地的自信。

在世纪之初,煤层气勘探开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而美国在煤层气领域也起步颇早,拥有一大批成熟的技术。推动煤层气业务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在当时看来是一个高明的选择。

经过十几年发展,现在煤层气公司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国内领先的煤层气技术工艺体系,形成了煤层气“精准地质选区及井位部署、新型可控L型水平井钻完井、疏导式储层改造、疏导式排采控制、集约化地面建设”5大关键技术,制定煤层气行业标准11项,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华北油田真正成为这一行业的技术领先者、标准制定者、行业领跑者。

“无论多难,不管多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头拱地也要拿下大气田!”大家满负荷、高度紧张运转,几年一直持续。

白天上山踏勘,晚上回来做图,队伍初来乍道,吃、住、行等也一切因陋就简。大家住在板房、民房中,一间民房挤11个人,有的睡在过道里,有的睡在灶台边,还有睡在锅台上的,唯一的奢侈品是一间用野营房改造的洗澡室,只能两人洗其他人排队。

最头疼的是这里所有的卫生间都是旱厕,冬天冷得出奇,夏天臭气熏天,蚊蝇肆虐。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工作任务却异常艰巨,井位踏勘每天步行40多公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天气变化无常,雨水特别多,与冀中地区相比,其中的艰辛、艰险不可同日而语。

当地村民都说当年老八路又回来了,编了一句俏皮的顺口溜:“石油人四大怪,白天没人晚上在,出出进进比风快,光带馒头不带菜,一年到头没礼拜。”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他们全面打响“钻前会战、钻井会钻、投产会战”三大战役,硬是在重峦叠嶂、荆棘丛生的太行山上趟出一条条路,打下一口口井。

随着投产井的增多,厂站建设迫在眉睫。在山高沟深、平地稀少的沁水盆地选择站址,且信守不扰民、不占耕地的承诺,异常艰难。当时负责选址工作的李丽英、张永琪等人,每天背着干粮和水,扎进荆棘丛生的大山中。一次登山时想抓住一个树根,没想到是条蛇,吓得从两米高的岩石上掉了下来。前8次选定的厂址,或因安全距离不够或因地下采空区,一次次被否定。一时有人急哭了、有人失去信心。但他们,没有退路,也不能后退。直到第9次,选在高800多米的两座荒山上,才最终通过。

2008年3月,在众人的期盼中,处理中心破土动工。这是一部当代的“愚公移山”,一年半时间内,用百台套大型设备,削平了7万多平方米的两座大山,填平了一条47米深沟,仅开挖拉运的土石方量就高达84万立方米,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示范工程。这是一项“争气工程”,在这500多个日日夜夜里,3000多名参战将士日夜不息,一次次抢抓工期、挑灯夜战;一次次天寒地冻、风雪夜归;一次次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一次次挑战成功、欢欣鼓舞。煤层气处理中心是参战将士没日没夜地用一双双手托起来的,是在风霜雪雨中用一副副肩膀扛出来的,是用一滴滴汗水粘连起来的。

对于石油人,比“愚公移山”更难的是煤层气排采、压裂以及平稳外输等众多技术瓶颈。大家搞油是专家,开发煤层气则是一切从零开始。高阶煤煤层气的开发更是一项世界级难题。先期介入的美国公司多次失败,抛下“沁水煤层气不具备开采条件”的论断。

2006年,煤层气公司就完成了129口井钻探任务。钻井任务顺利完成了,可是怎样让深埋地下的瓦斯气见太阳呢?这成为摆在煤层气分公司副经理李仰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排采是煤层气勘探开发诸环节中最关键技术之一,不同于油田排采,基本无经验可借鉴。由于未掌握排采规律,工作制度偏大,地层大量出煤粉;套压、动液面控制不稳定,地层反复激动,煤层产能遭到永久性伤害。受一系列连锁因果制约,有的生产井成了没有压力、不出水、不出气的死井。当时,煤层气分公司沿用的是几年前形成的单峰曲线理论。但“单峰理论”仅停留在勘探和短期试采阶段,对于长期生产指导性并不强。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创新、再实践”,李仰民通过对煤层气压裂井煤层近、中、远距离裂缝分布的特征研究,结合潘河区块近两年排采井的生产趋势分析,几十口井的排采曲线渐渐成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仔细揣摩中,每一条曲线在李仰民的眼前飘来飘去。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透过这些难以数计的峰谷,李仰民终于有了石破天惊似的顿悟:煤层气井生产存在“双峰”!第一个“峰”来得早去得快,是近井地带压裂造缝特征的反映;第二个“峰”来得晚去得慢,是煤层中远距离缓慢大面积降压解吸的结果。

按照这一初步认识,李仰民和科研团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力以赴攻克难关。白天盯在现场,一口井一口井测试,重点井更是24小时监测录取资料;晚上召开排采工作分析会,详细分析每口井地质构造、压裂作业效果、参数调整等情况。经过无数次测试、分析,终于双峰曲线理论成熟了。李仰民向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汇报时,首次提出了“双驼峰”理论曲线;2007年11月5日,在油田公司生产开发调研视频会上正式将“双驼峰曲线”命名为“李仰民曲线”。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魅力。在日常排采中,遵循“李仰民曲线”规律,精心组织排采,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传来了喜人的消息。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沁水煤层气田排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单井最高气量突破1万方,日总产气量突破12万方。2007年累计完井494口,81口产气井中有25口日产气量2000方以上。这意味着,李仰民带领着科技人员用一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同行10多年走过的路。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无数煤层气人忠诚事业、合力攻关的结果,是一群群煤层气人默默无闻的艰辛付出。樊北作业区生产组组长张恩让因心脏病突发,半夜加班时倒在了办公室,生命永远定格在2011年3月10日。

郑试33井驻站点,位于沁水县的大山中。张勇和王林两个守井人,十多年守护49口排采井,只为尽心尽力履行石油人的责任。2008年,受南方三十年一遇冰冻灾害影响,沁水盆地大雪一连下了10天。山路堵塞,小站被困,在补给供不上,只吃方便面的艰难情况下,他们徒步巡井,坚持着不让一口气井停抽。在小站对面的大山上,用石头摆出的“奉献”两个大字,既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坚守的见证。

华北煤层气人执著奉献,砥砺前行,成为国内唯一地面抽采年产量超过10亿方的煤层气田,形成立足山西、放眼全国的发展格局。这是华北油田开发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更是石油精神在新时期的一次成功历练;这是我国新能源开发史的一次创举,更为中国石油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排除千难万险,走向未来的灵魂支柱。在未来的新征程中,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一位华北油田人将始终满怀对煤层气人的祟敬之情,发扬执著奉献精神,永葆奉献能源的初心不改,永守艰苦奋斗的本色不丢,创业不息、奋斗不止,勇立潮头、锲而不舍,共同开创华北油田更加美好的明天!(田解超、朱丽静、杨学勇、任远)

责任编辑:吕熠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