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文化·教育

剪纸小镇成乡村旅游“样板”

2022-01-25 15:43:11 来源:沧州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作为全市有名的“剪纸小镇”,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在打造剪纸博物馆、传承剪纸艺术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进小村,听渤海渔村剪纸传承人韩宝菊讲剪纸技艺的由来;触摸民俗馆中每一件老物件,唤醒背后珍藏的时光记忆;回溯抗战纪念馆中一个个英雄事迹,倍加感恩当今的幸福生活。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东常庄正在谋划新蓝图。

一张红纸尽展乡风民俗

一把剪刀剪出传承故事

春节临近,走进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随处可见的剪纸元素,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剪纸博物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传承人韩宝菊正在教几位农家妇女剪纸:“姐妹们,鱼最难剪的地方是眼睛,一定要让眼睛有神。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剪的时候让眼和嘴冲着,这样就错不了。”只见她一手握剪刀,一手拿红纸,随着剪刀在手里娴熟地转来扭去,不一会儿,一条鲤鱼便活灵活现地呈现于面前。

韩宝菊放下剪刀,转身走到作品展示墙前介绍说:“过去,人们逢年过节贴窗花,图的是它的美好寓意。比如,这幅鱼,象征日子富足;那幅葫芦,取的是它的谐音‘福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剪纸作品不仅仅是窗花,而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光是我一个人,人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在场的人听了不住地点头。

走在剪纸博物馆中,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令人应接不暇。《鸳鸯戏水》《喜上眉梢》《比翼双飞》……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知海》《盼》《回归》……充满浓郁的渔家风情;《吴桥杂技》《沧州武术》《铁狮子》……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沧州地标文化。徜徉其中,真可谓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尽展市井百态、乡风民俗。

2015年,黄骅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找到韩宝菊,说要在东常庄建剪纸博物馆,打造剪纸小镇,邀请她到村里教村民剪纸。起初,韩宝菊有些顾虑:“我一个外乡人,跟那村里人不认不识的,能在那儿落下脚吗?”但想到传承剪纸艺术有了新阵地,她毫不犹豫地从南排河搬到了这里。

如今,村民们有空便聚到剪纸博物馆,他们一边学剪纸,一边听韩宝菊讲剪纸文化。大伙儿还时常把东常庄的故事讲给韩宝菊听。韩宝菊笑着说:“一把剪刀将我和东常庄村民连在一起,多了这么多人的支持,我能剪得不带劲吗?我正在酝酿思路,将东常庄的历史文化融入剪纸作品中,在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一并将东常庄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小村年接待游客2万人

紧邻剪纸博物馆,两座土坯房看上去与周边环境有些不搭。记者好奇地走到跟前,大门上方,“民俗馆”3个字跃入眼帘。

村委会副主任丰俊海告诉记者:“这是在老房子基础上改造的,里面摆放的老物件,都是村民无偿捐赠的。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不能忘了本,没事到这儿转转,回忆一下过去的艰苦岁月。民俗馆旁边的那处老房子,是抗战纪念馆,再加上刚才的剪纸博物馆,这‘三馆’成了周边发展乡村旅游的‘样板’,每年来村里参观游玩的有2万余人。”

踏入民俗馆,时光回溯。木炕桌、鞋楦子、老式钟表,一件件老物件刻满了时间烙印。一位年轻游客指着土灶台上的锅盖问:“这个锅盖为啥中间鼓出这么高?”丰俊海介绍说:“中间高,蒸馒头可以多蒸一屉。这个锅盖还有另外一个优势,是用小麦秸秆捆上高粱秆皮儿编的,用这样的锅盖蒸馒头,吃着格外有麦香味,这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走进抗战纪念馆,一张张旧照片默默讲述着抗日爱国将领刘树栋的英勇事迹:刘树栋幼年随祖父迁居东常庄,后来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刘树栋分发西北军16混成旅,与佟麟阁、赵登禹义结金兰,三人立志用毕生精力驱除外侮,捍卫国家与民族尊严。1945年春,他因操劳过度病逝于湖北省。为了纪念刘树栋,东常庄对刘树栋故居进行保护性修复,打造成抗战纪念馆。如今,纪念馆已成为黄骅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剪纸博物馆游客如织

站在抗战纪念馆门前,丰俊海指着对面的一眼井说:“那眼古井是光绪年间的,经过修葺成为村里的新景点。俺村的所有景点,都是通过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打造的。东常庄的美,不光表现在明面上,内外都有韵味。”

对比墙上“晒”变化

一晃,64岁的韩秀荣从黄骅市区搬回东常庄4年了。

头些年,韩秀荣在黄骅市区做买卖,每次回村,邻居见到她问:“啥时候搬回来住?”韩秀荣都勉强地回答:“再说吧。”

不是她不愿回来,村里本不宽敞的街道上,这儿堆着柴火,那儿是粪堆、垃圾,四处脏乎乎的,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东常庄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整合乡村文化、历史底蕴,搞乡村旅游,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韩秀荣回村常常碰到游客。“外人都羡慕这儿,咱为啥不好好享受?”她和老伴儿一合计,便从黄骅市区搬了回去。

如今,她家门口是小游园,马路对面是剪纸博物馆、民俗馆和抗战纪念馆,“出门逛景点,路上连个土珠儿都没有,俺决定在村里养老了。”韩秀荣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变成了剪纸能手

村里过去是啥样?哪些地方变化最大?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村里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东常庄专门在村委会旁打造了一面对比墙。

站在对比墙旁,丰俊海指着上面的照片说:“这儿以前是片荒地,周边垃圾成堆,通过村‘两委’同村民沟通,把地平均分给各家各户种菜,大伙儿既能吃上绿色蔬菜,又为村里添彩儿。村南边是村民集中放置农作物、柴火的地方。村里主路是利用上级扶持资金修的,小街小巷改造全靠村民出钱出力。只要是为了村里发展,大伙儿都义无反顾地支持。村里正计划流转土地建采摘大棚、打造农家乐,不能光一味地增加景点,得想办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大伙儿致富。”(记者 祁洁 通讯员 刘菡 任振宇 摄影 陈 雷)


责任编辑:吕熠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