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旅游·美食

水驿古镇续写运河传奇

2022-02-14 15:53:28 来源:沧州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百年糯米坝讲述水工传奇

刚入春,草木尚未返青。站在东光连镇五街、六街交界处的运河堤顶路望向谢家坝,那段月牙形的土黄色堤坝,更显沧桑。

慢慢走下河坡,来到坝前,摩挲着坝体100多年的夯土,瞬间感受到它的坚固与沉稳。在运河水势滔滔的年代,这座大坝发挥了怎样的功用?缘何坚不可摧?为揭开“谜团”,镇政府工作人员带记者走进位于堤顶路东侧的水工智慧博物馆。

站在一处实景模型旁,工作人员指着两条流水潺潺的河道说:“这边是弯道,那边是直的,显然,弯道中的水流得慢。过去,古人利用弯道减缓运河水速,但水流越缓,河道越容易淤积泥沙造成决堤。谢家坝就处于这样的险段,河堤经常决口,沿岸百姓深受其苦。清末,连镇乡绅谢家捐资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从此,此处再未发生决堤。为了纪念谢姓乡绅,这座大坝被命名为‘谢家坝’。”

走到谢家坝剖面图前,夯筑结构清晰可见:坝体最底层用柏木排桩;上面,用石块填充;再上层,用糯米浆和灰土混合一层层夯筑。“想试一试夯土墙有多坚固吗?”工作人员指着一面夯土测试墙问道。记者拿起铁锤用力在上面砸了几下,墙面纹丝不动。工作人员笑着说:“2012年,政府对谢家坝进行修缮时,工人们用电钻打眼儿,费半天劲儿才钻一个眼儿,拔出电钻更是费劲。可见,百年前,凭人力夯筑这座大坝何其智慧和艰难。”

走在馆中,听工作人员介绍运河沿岸堤坝的历史渊源和建造工艺,记者更对这座大坝刮目相看。如今,矗立在大运河畔的谢家坝虽已“功成身退”,但它正融入时代,用全新的方式讲述运河过往。新打造的水工智慧博物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讲述运河水工传奇。整洁平坦的运河堤顶路,风景如画的沿岸村庄,蕴含着运河之魂的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焕发新生机,让沿岸百姓及四方游客更爱她、更亲近她了。

舌尖上的运河别具风味

新厂房投入使用3个多月以来,白条鸡清洗由机器替代人工,油炸设备自动控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光李文焕烧鸡第六代传承人李永,每天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但他仍整日扎在车间里。

临近中午,所有的白条鸡被洗净、控干,李永“掌厨”的时候到了。锅里,油刚刚起烟,他迅速将白条鸡放进去。热油与鸡肉亲密接触发出“滋滋”“啪啪”的声音,李永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耳畔又传来爷爷的叮嘱:“一旦鸡肉表皮变成金黄色,迅速捞出。烧鸡色泽是否美观,关键在这一环。”

旁边,锅里的老汤咕嘟咕嘟冒起了泡,李永转身用笊篱撇净浮沫,将炸好的鸡码在锅里,压好篦子、配好材料,大火烧开1个小时后,再用小火焖一晚上,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烧鸡便出锅了。

鸡,要选用红毛黑腿的本地公鸡;卤汤,要用老汤;汤中的材料,为中草药精心配比……从小,李永给家人打下手,就对这些要领耳熟能详,尤其是爷爷格外叮嘱的那句:“传承了这么多年的老手艺,千万不能让它断了。”这便是李永初中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接过这副担子的最大动力。

李永告诉记者:“听爷爷讲,俺家祖先明清时期在御膳房做御宴,最拿手的就是做烧鸡。以前,谢家坝往北不远的‘丁字街’是个码头,人们管那儿叫‘老龙头’。那儿往来的客商、船只多,俺家祖辈在那儿卖烧鸡,就是靠大运河这条‘传送带’,俺家烧鸡曾远销各地。”

随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的持续推进,李永传承烧鸡制作技艺之余,又多了一副担子。他觉得,坊间美食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他打了多半年的腹稿,为产品设计了一个文化标签——“运河情”。

李永指着标签介绍说,蜿蜒的河道,象征着大运河连镇段的走势;沿岸的树木,体现了周围优美的环境;一人泛舟运河,寓意着运河在保护传承中,从历史流向新时代。他还要在产品包装上,增加连镇运河文化的相关内容,将美食文化与运河文化一并传承下去。

大运河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舟楫往来中还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如今在连镇,除了李文焕烧鸡,温家烧饼、王家花生米、饹馇等百年风味,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让人们一品别具风味的“舌尖上的运河”。

水驿古镇重现风采

墙皮斑驳脱落,屋顶锈迹斑斑,下陷式的圆形沉水池中仅见裸露的土壤。出水工智慧博物馆往北走不多远,运河堤顶路东侧,一座半地下式建筑赫然入目。

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处铁路给水所,建于1908年。当时的火车为蒸汽机车,要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推动火车运行。因此,日本人在修津浦铁路时,给水所和水塔作为配套设施同时建成。从此,运河和铁路通过给水所和水塔紧密连在一起。随着运河的断流,给水所渐渐荒废。这座给水所,见证了连镇水陆交通的繁华,更是日本列强侵略中国的有力见证。

连镇,又称“莲窝镇”。大运河穿镇而过,两岸村落扩张、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连”字取意于此。伴随大运河而兴的连镇,素有“商贾云集,八方通衢”之称。连镇的发展见证了大运河的沧桑巨变,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如今,行走在连镇大运河畔,老人们所说的水旱码头,已无迹可寻,但在市井掩映中存留的历史遗迹,仍能让人感受到这座运河古镇的独特魅力。连镇六街的清真寺,至今已有百年有余,是回汉民族团结的见证;连镇七街一户居民院子里的一棵500多年的古槐,至今巍然耸立,见证着古镇的发展变迁。游走触摸间,每一处古迹,都是运河故事中精彩的一笔。

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将依托谢家坝和水工智慧博物馆,深入挖掘连镇的运河文化、商贸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充分依托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再现连镇商埠重镇和运河古镇的风采。(记者 祁 洁 通讯员 朱林林 孟 悦 于 澄 摄影 陈 雷)


责任编辑:吕熠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