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旅游·美食

一村一品 一镇一韵 三十余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2022-07-04 13:11:04 来源:沧州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项链,沿岸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泊头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遵循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沿运河打造了30多个美丽乡村。古梨树会讲故事,一个村庄一道风景,好生态变成好“钱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串成一条绿色文化长廊,将运河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

古梨园新事多

布满“皱纹”的树干,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虬曲盘旋的枝丫间,新钻出的嫩枝舒展着“腰肢”。走进大运河贡梨公园,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梨树仿佛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讲述着这里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大运河贡梨公园位于泊头市文庙镇尹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尹凤成告诉记者,这些系着红丝带的都是古树,树龄最长的有300多年。它们不仅“年事”高,而且每棵都有故事。

走到“乾隆御梨树”旁,尹凤成说,这棵树有300多年了,据老人们讲,乾隆皇帝曾经品尝过这棵树上的梨。相传,乾隆皇帝曾3次沿运河水路到德州,驻跸于尹庄的化城寺内。在此处品尝鸭梨后,大赞:“清香绵长、脆甜爽口!”遂命地方官以梨纳贡。打那以后,泊头鸭梨就进了宫廷成为贡梨。

“将军梨树”蕴含着“赠梨谢恩人”的深情:抗战前夕,萧华将军在冀中八分区组织抗日运动时,曾暂居在尹庄的一户村民家中。当时,萧华见此处梨林繁茂,还有很多未开荒的地方,便一边领导革命工作,一边带领百姓开荒种梨树。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村民便挑选品相好的梨送给萧华和战士们,用最淳朴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踏入大运河梨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行在历史长廊中。“泊头市是河北省最早被授予中国鸭梨第一乡的城市。”“运河漕运繁华的时候,天津码头有专门经营泊头鸭梨的市场和商号”……岁月更迭,祖祖辈辈的梨农用汗水浇灌的这片生态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是村庄巨变的有力见证。

尹凤成说,在过去,尹庄村光梨树就有五六百亩。近年来,随着梨价下跌,一些村民纷纷刨树。即便没刨的,也没人愿意管理了。为了保护古梨树,他们把古树统一流转到村集体名下,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过去,贡梨公园周边都荒了。这两年,镇上在这儿打造了公园,建了梨博物馆,俺们还在一部分古树上嫁接了新品种,古梨园新事越来越多啦!”尹凤成笑得合不拢嘴。

古村静谧,古树沧桑,留下几多传说、几多故事。镇党委副书记金春玲介绍说,他们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东风”,以尹庄村为示范点,将梨文化和运河文化相融合,让人们纵览运河畔的梨乡风情。

文化长廊串起运河遗珠

走进泊镇南三里村文化广场,红色文化墙上,鲜红的党旗熠熠生辉。一旁,村史馆已完成主体建设,待内部布展完毕,这里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南三里村位于泊头市城区南1.5公里,紧临运河西岸。这里曾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1946年春,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大肆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委派徐春霖为伪交河县县长占领泊镇。5月3日早晨7时,徐春霖指使交河自卫队副队长李树彬带领100多人突袭南三里村。因寡不敌众,我军损失惨重。返回泊镇前,徐春霖将南三里半个村庄烧个精光,并对被俘的37名八路军进行虐杀。敌人的暴行引起了广大军民的强烈义愤,不几天,渤海军区联合冀中军区及地方武装力量向敌人发起攻击,解放了泊镇。这就是震惊冀中的南三里事件。

硝烟散尽,勿忘国殇。正是这千千万万英雄的奋不顾身,才有如今幸福安宁的生活。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深挖泊镇运河沿线村庄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条别具风情的运河文化长廊。

运河西河堤南部,以小杜庄村、南三里村为重点,延伸大何庄村、小何庄村、大王庙村等5个村庄,紧扣“南三里事件”“决堤防水事件”“津南烽火”“九师救国会”等革命历史主题,打造红色历史文化长廊;东河堤南部,以肖圈村、段庄村为重点,打造孝善文化主题游园;东河堤北部,以前辛、齐堰、窑厂为重点,延伸河堤西岸的五里屯村、张庄子村等5个村庄,以展示漕运文化、运河印记为主题,展现古老运河的岁月变迁……一村一品、一带一韵,运河文化长廊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种下风景生“钱景”

常见的牡丹植株个头不高,这儿的牡丹怎么长得像树?走进泊头市王武镇隋唐紫斑牡丹产业园,当负责人唐培德介绍“这一片都是牡丹”时,记者愣住了。

追问之下才弄清楚,原来,这里种的是从陕西引进的紫斑牡丹,一共有50多个品种。不同于河南洛阳牡丹,紫斑牡丹除了花型好之外,浑身是宝。花蕊、花瓣可做茶,牡丹籽可榨油、酿酒,难怪唐培德这五六年来一直钟情它。

眼下,牡丹花虽已凋谢,枝叶绿意葱茏、随风摇曳,仍是乡间一道别样风景。唐培德说,以前,这就是一片荒地。自从紫斑牡丹在这儿落了脚,才渐渐变了模样。尤其这两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沿岸环境越变越好。每年一到牡丹盛花期,每天都有上千人来这儿游玩。最近,他正在考察深加工设备,让种下的风景变成好“钱景”,带领村民拓宽增收路。

走在王武镇运河堤顶路上,桑葚园、梨园、无公害蔬菜园、千米花廊……几步一景、美不胜收。王武镇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对大运河沿线2公里范围内的13个村进行重点打造,将运河文化与乡镇村庄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将泊头乡村振兴的大运河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

泊头市大运河沿线主要涉及文庙镇、泊镇、王武镇3个乡镇,运河沿线1公里范围内有34个村庄。如果把大运河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沿岸的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只有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呈现运河文化。泊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金领介绍说,他们遵循既挖掘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对紧邻运河河堤的22个重点村庄,全部按照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打造,1公里内的34个村庄全部达到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村史、民俗和历史文化元素,将泊头大运河畔打造成集休闲观光、生态改善、文脉展示于一体的绿色文化长廊。(记者 祁 洁 通讯员 田志锋 梁海滨 刘 欣)

责任编辑:吕熠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