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文化·教育

沧州16岁少年沉迷文物收藏修复,藏品捐赠黄骅市博物馆并举办个人藏品展

2022-09-22 16:15: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 任振宇、刘震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他年仅16岁,“藏龄”却有近10年;他在别人玩泥巴的年纪爱上了收藏。他还是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博物馆举办个人展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就是“文博小达人”李东林。

1.jpg

爱心捐赠,举办个人展

“这件标本上有个‘齐’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反映了当时的制作水平,极具研究意义。”李东林边说边拿着文物展示起来。

近日,黄骅市博物馆举办“文博小达人李东林捐赠文物标本”个人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展。活动中,李东林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了自己平时收藏研究的经历,介绍了收集文物标本的背后小故事。他平实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知识,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4.jpg

李东林是黄骅市羊二庄镇东大庄村人,从小就对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当地收集了许多文物标本,涉及瓦片、陶片、地契等多种类型。除了收集,他还痴迷于研究这些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是远近闻名的文博小达人。

今年8月份,即将成为高中生的李东林想要为这些文物找一个永久“归宿”,于是把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捐赠给黄骅市博物馆。他捐赠的文物品类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研究价值。为了表彰李东林捐赠文物的爱心行为,博物馆为其举办了个人展。

“你们看这些陶器残片上都刻着字,这是‘齐’,这是‘亭’,还有‘海’,属于一种字体,底座形状也大致一样,又在同一个地方发现,说明这个地方在当时很可能是个窑址。”跟几位博物馆“大咖”交流,李东林毫无怯意、侃侃而谈,“勇敢”地说着自己的见解。在个人展上,李东林把各类文物标本分门别类,说起每件文物标本的来历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0B5A1004.JPG

“李东林捐赠的这些文物不仅十分具有研究价值,还反映了黄骅市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是黄骅市文物事业不断发展的体现。”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

始于兴趣,走上收集之路

李东林与文物收藏结缘于幼时,他的家中有一件纹饰精美的青花样式的盘子,父亲告诉他这个盘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是传家之物。李东林被盘子的精美花式吸引了。从那时起,他便对文物有了极大的兴趣,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述更多的文物知识。

李东林父亲看儿子对文物知识如此痴迷,便经常带着他到黄骅市博物馆参观。久而久之,李东林便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文物知识,还获得了博物馆为他颁发的“文物保护志愿者”聘书。

0B5A0968.JPG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东林对文物的热情愈发浓烈,一有时间,他就骑上三轮车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我喜欢跟上了年纪的人聊天,他们对当地的历史了解很多,有些人自己家里就有些老物件。”李东林说起自己的收获有些“小得意”:“两块钱一个,钱多了咱也给不起,就这样,还回收了好几份民国时期的地契呢。”

有一年大旱,河水干枯,在河边玩耍的李东林意外发现河床上有许多陶器碎片,这一下子可把李东林高兴坏了,对于带有文字和花饰的陶片更是爱不释手。在之后的几天中,李东林心心念念地想了解这些陶片的渊源,催着父母给他买来了相关书籍,后来又通过网络查询、和村上老人请教等众多信息的叠加,他这才知道那里是丱兮城遗址,这也让他大胆猜测这陶片很可能和丱兮城遗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来,李东林将捡到的陶片拿到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研究,证实了他的猜想。

0B5A0901.JPG

藏品增多,打造收藏室

李东林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收集、研究藏品,一有时间他便拿着攒了很久的零花钱走街串巷去收集老物件,有时看到地上造型独特的瓦片,他都要捡起来研究许久。

“老物件的价值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涵。就像这些别人眼里的‘破瓦片’,看着很不起眼,但是背后却藏着许多的历史故事。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历史,我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李东林说。

0B5A0975.JPG

父亲看他这么痴迷,担心会影响学习,父子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父亲甚至要把他这些“破烂儿”全部丢掉。李东林却说,他非常感谢父亲,因为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博物馆参观,讲丱兮城的故事,给年幼的他心中种下了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种子。

随着数量越来越多,藏品的妥善保管也成了难题。在捐赠之前,李东林的“收藏室”已经有百余件藏品。于是李东林的母亲把家里闲置的三间平房收拾出来,让他用来陈列自己的藏品。就这样,李东林有了自己的“小小博物馆”。只要有时间,李东林就会待在这里摆弄自己的藏品,将他们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尝试将一些破碎的标本残片拼凑成完整的器物。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文物上面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文字背后隐藏的含义,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学习修复,还原老物件

“这么多的文物残片,我要能将它们还原成本来的样子该多好啊。”看着自己一屋子的文物残片,李东林的心里萌发了将它们恢复原貌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学习文物修复的方法。

2.jpg

起初,于东林采用最“笨”的方法,他用沙土翻模来修复这些破损物件,效果不尽如人意。接着,他又尝试利用橡皮泥和石膏进行修复,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土方法”。为了呈现出更好的修复效果,李东林还积极参加由博物馆举办的文物修复知识大讲堂,向有着近50年修复经验的资深文物修复师学习,改良自己的修复方法,按照器物破损的纹理打磨出各种样式,让它们看起来都更加和谐美观,实现了从“常活儿”到“秀活儿”的蜕变。

“我觉得通过双手把文物粘合、修复,还原它们最初的样子,十分有意义和成就感。”李东林说。他常常为了修复一个物件,把自己关在“收藏室”内,一干就是大半天,甚至有时连父母叫他吃饭,他都忘了回应。每当看到破损物件经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原貌,李东林的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这些年,经他手修复的物件多达几十件,这也成了他最自豪的事。

如今,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的李东林将收藏了近十年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虽心有不舍,但想到它们能发挥出最大价值,这令他倍感高兴。“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是文物的价值所在。”李东林说。

虽然今年刚升入高一,但李东林的心中已然有了想要报考的专业,那就是考古或者文物修复。他说,自己今后一定会用功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士,为我国的考古、文物修复工作尽一份力。

责任编辑:李家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