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沧州要闻

沧州市持续发力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

2023-08-14 11:01:47 来源:沧州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沧州市制定《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二十条措施》,持续发力稳就业,托起就业群体“稳稳的幸福”。

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岁至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政策实施期限截至12月31日。

各级人社部门主动向服务对象推送政策,告知补贴政策内容、申请流程、经办渠道,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在符合发放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直补快办”等便企利民模式,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支持其稳岗扩岗。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增加信用贷等支持,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续贷支持。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300万元的贷款,按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全面实施“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等9个专项计划,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需求,支持其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10万元(含)以下的创业担保贷款落实免除反担保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贷款贴息力度,符合申请条件的高校学士学位毕业生最高额度为40万元,硕士学位研究生最高额度为60万元,博士学位研究生或正高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最高额度为100万元,按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围绕沧州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参加失业保险并累计缴费1年以上的企业在职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照初级(五级)1000元、中级(四级)1500元、高级(三级)2000元的标准申领技能提升补贴。

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等参照执行,2022年度平均参保人数300人及以上的按30%返还,300人以下的按60%返还。

稳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2023年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为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进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继续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

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术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等青年见习岗位,今年募集不少于5700个。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今年开发设置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489个临时性公益岗位,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兜底安置。

培树劳务品牌提高就业质量。各县(市、区)瞄准高端技能、高品质服务、民生保障和文化旅游,选树7家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市级劳务品牌。塑造劳务品牌特色文化,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促进劳务品牌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产业化发展。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搭建“从人找工作到工作找人”的线上招聘服务云平台。加大零工信息归集推介力度,建立“即时快招”服务模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对从事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实际缴费额的2/3给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强化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优先推荐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补贴标准每人2000元。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每人1000元,政策实施期限截至今年12月31日。

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落实失业保险金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

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丰富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用足用好就业信息网络化操作平台,搭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高效对接通道,形成全市“招聘求职有信息、岗位对接有服务、政策措施有宣传、促进就业有作为”的良好格局。(记者申萍 通讯员陈永洪、高德俊)

责任编辑:霍俊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