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沧州要闻

沧州发挥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企业和产业转移

2024-01-22 10:13:2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沧州发挥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企业和产业转移

主动对接跑办,推动项目落地


2023年12月22日,位于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的服装加工厂工人进行服装加工。 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摄

连日来,沧州市2023年的新鲜数据不断传来:全年引进落地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1家;黄骅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同比增长4.99%;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总产24.5万吨、同比增长9.87%……

2023年,沧州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做好“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三篇文章,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3年3月27日,国家能源集团港口有限公司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注册成立;5月8日,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华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沧州高新区注册成立;8月23日,中盐沧州食盐有限公司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注册成立……2023年,沧州市发挥区位、港口优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京津企业和产业转移,共引进落地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1家。

沧州市充分发挥产业区位优势,围绕已有央企合作项目,不断升级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鼓励驻沧央企根据项目自身发展,在沧州市设立业务公司。同时,进一步扩大与央企合作范围,在积极推进与现有央企合作的基础上,谋划与更多央企合作项目。时刻掌握央企投资重点和投资方向,探索在新领域、新产业方面的新合作,及时掌握与央企合作动态,加强与驻沧央企及相关企业沟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分析研判,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投资规划,第一时间掌握央企成立子公司情况,积极对接,跟踪跑办,促其落户。

此外,沧州市成立央企对接服务专班,充分整合汇聚全市各级各部门力量,强力推动对接服务央企工作,积极打造高效服务平台,靠前服务,专心营造“央企入沧”良好环境,为央企在沧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力促央企在沧投资合作项目落实落地。2023年3月,沧州市在“沧州国资”微信公众号设立信息反馈平台,开通24小时热线服务,建立问题清单台账,对存在困难问题的企业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推动央企、国企诉求问题解决。对已洽谈、对接、签约项目进行梳理汇总,建立项目库,存在的各项问题列出明细,建立问题台账,紧盯问题、主动服务,市国资委成立专班联合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导,直至问题解决,全力推进项目落地。

在此基础上,沧州市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在土地供应、人才保障、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全方位给予保障,不遗余力为央企在沧州全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在落实惠企政策、优化涉企服务等方面主动作为,研究制定服务央企疏解的支持保障政策,细化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沧州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1月15日,在黄骅港综合港区,来自唐山港京唐港区、长165.35米的延展37号货轮停靠在集装箱码头,高大的门机随即进行抓取集装箱作业。装货完毕后,这艘船将驶向泉州港。

同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8488次煤炭列车装载着8640吨煤炭,缓缓驶入黄骅港煤炭港区翻车机房,进行煤炭卸载作业。随着作业警笛响起,4台翻车机分别“抱”住4节车厢,将车厢整体翻转160度左右,320吨煤炭随后从这些车厢中倾泻而出,被卸入翻车机漏斗。

2023年,沧州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高质量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2023年,黄骅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同比增长4.99%,这是黄骅港货物吞吐量连续4年突破3亿吨。

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肩负黄骅港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的责任。“公司有决心,也有信心,把黄骅港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说。

围绕“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定位,沧州市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做强黄骅港龙头引领。加快黄骅港集装箱、滚装、原油、LNG等专业码头泊位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设港内铁路专用线,健全完善集疏运体系。同时,深化与上海港、河港集团及铁路、物流商、生产企业合作,拓展加密内外贸直航线,打造港腹联动的全程物流服务体系。此外,持续推进零碳港口、数字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岸电使用、大宗商品“公转铁”及绿色运输比例。

辐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黄骅港首个万吨级液化码头建成开放,首个港口铁路中心站建成投用,煤炭港区7万吨级船舶双向航道成功通航。同时,黄骅港新开通5条集装箱内外贸航线,航线通达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沿邯黄、朔黄、太中银三条铁路沿线加快布局内陆港,挂牌建立内陆港11个,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港口与腹地之间通道更加畅通便捷。

·盐碱地综合利用扎实推进

1月2日,随着气温回升,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抢抓小麦越冬管理的关键期,对园区内盐碱地农田进行冬季灌溉作业,大型抽水设备不断地将沟渠内的黄河水引入麦田。中捷产业园区地处渤海之滨,耕地全部为盐碱地。目前,园区种植旱碱麦繁育田2.1万亩。

“对旱碱麦进行冬季灌溉,浇足越冬水,是确保其安全越冬、早春防冻的关键举措。此举不仅可以防寒保苗,改善土壤供水条件,促使根系茁壮生长,还可以灭虫、疏松土壤、促进苗情转化,是实现旱碱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副局长郭楠介绍,连日来,园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根据各麦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灌溉计划,陆续对底墒不足的8000余亩麦田进行灌溉,已完成灌溉4853亩。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向全国推介47个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沧州市报送的《河北黄骅:突出生态改良和产业带动 打造盐碱地上的“绿色粮仓”》案例入选。

渤海新区黄骅市是盐渍化土壤集聚的典型地区,轻、中度盐碱地约占九成,严重盐碱地块约占一成。面对不利的种植条件,当地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探索形成“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的综合技术模式,使耕地面积增加到141万亩。

大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强旱碱麦等特色农业。2023年,沧州市着眼做强种子“芯片”,加强“以种适地”,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培育更多耐盐碱、产量高的品种。立足健全旱碱麦育种标准体系,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青县打造旱碱麦繁育基地。加强土地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耕层结构,保障用水需求,提高耕地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沧州市还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支持企业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抓好“黄骅旱碱麦”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黄骅小麦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和保护工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2023年,沧州市100.2万亩旱碱麦总产24.5万吨,同比增长9.87%。(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