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沧州要闻

沧州:盐碱地上涌动“新希望”

2024-04-03 17:13:55 来源:沧州日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盐碱地上涌动“新希望”

——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综述

春暖沧州,万物复苏。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寨里村4000余亩旱碱麦田里,农技人员实地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绿油油的旱碱麦在春风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更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目前,全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已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沧州市被国家列入试点,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落地沧州,“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凸显,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伴随着政策的东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沧州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广袤的盐碱地上涌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

做强种子“芯片” 孕育丰产良田

随着气温回升,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此时正是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今年的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相信经过我们的精心管理,长势会越来越好。”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相关负责人郭楠说,不同于普通农户种粮,这里绵延不绝的万亩麦田,都是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好农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产业园区不断进行良种选育,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品种。其中,“捷麦19”作为目前旱碱麦项目主要种植品种,在沧州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年播种面积达150万亩左右。

“繁育一亩麦种,能播十几亩农田。如果繁种田的产出品质不能保障,下一茬秋播时农户就会用种紧张,

不利于粮食生产安全稳定。”为了更好地保障繁种良田的产出,中捷产业园区还进行了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的探索。

走进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一片片麦田映入眼帘。麦田前方,数十个池子很是惹眼,长满了高矮不一的小麦。“这些耐盐鉴定池里生长的,都是正在选育试验的旱碱麦新品种,有近40类。”试验站站长孙宏勇说。

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对于盐碱地种植,选育适宜的小麦品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在不同盐碱度的土壤里进行种植,试验站筛选出一批耐盐碱、高产量的旱碱麦品种。目前,试验站选育的‘小偃’系列等品种已在位于黄骅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面积种植,之后将逐步推广。”孙宏勇介绍,试验站建立了完善的耐盐小麦鉴选体系,为旱碱麦品种培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基础。近年来,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沧州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依托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今年2月,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沧州,为进一步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注入新动能。

同时,沧州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土地与种子“双向奔赴”。在轻度盐碱区,重点推广旱碱麦等耐盐粮油作物,利用冬春闲田发展牧草绿肥;在中度盐碱区,推广苜蓿、碱梨、油葵等耐盐经济作物,示范推广苜蓿+旱碱麦粮草轮作,设施蔬菜咸水淡化等技术模式,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在重度盐碱区,种植翻压绿肥,推广设施渔业,生产高品质水产品,保障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

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

·发展精深加工 提升旱碱麦品牌溢价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提起面花,人人都不陌生。以盐碱地上产出的旱碱麦为原料制作而成,一个个造型别致、寓意美好的面花麦香浓郁、口感筋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近年来,随着旱碱麦产业发展,面花深加工作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经营主体立足改良面花制作技艺、面花模具雕刻、电商网上销售等,让小面花发挥大能量,为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将讲好面花故事的着力点,放到了创新面花品类、深耕面花文化方面。

走进帝鉴食品公司,目光瞬间被展示台上的面花吸引。霸气生威的“镇海吼”铁狮子面花,硕大精致的鱼儿面花,还有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面花……无不造型新颖,生动吸“睛”。

这些别具一格的面花,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创作的。

“小时候,每到春节前俺家都蒸面花,又好看又好吃。”视觉与味蕾的双重满足,让小小的孙建军幸福不已。长大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他,走上了传承面花制作技艺的道路。

面花制作在黄骅有着几百年历史,虽然这是条老路,但孙建军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通过不断创新,让面花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多年来,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孙建军相继创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10余个面花系列100多种面花。为让老手艺产生新卖点,他还在面粉里加入五颜六色的果蔬汁,让面花告别单一的白色,变得多彩多姿。

如今,这些面花产品备受顾客青睐,畅销京津冀。这两年,帝鉴食品公司还开辟了网上销售渠道,把面花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位于南皮县的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旱碱麦为原料,经过不断研发升级,打造了以“全谷物”为概念、以“均衡膳食纤维”为卖点的五格面粉。目前,五格面粉已经在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热门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并成功入驻北国商城、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知名线下平台,下一步还将上市全谷物面包、饼干等产品。

公司发展小有成就之际,董事长齐国强正在谋划打造全谷物(旱碱麦)食品产业化基地。“借助渤海粮仓和黄骅旱碱麦的产业优势,以全谷物食品产业为抓手,整合中国供销合作社、中国食品科学院(沧州)、中国科学院、沧州国家级农业园区等资源,重点打造‘全谷物种植、全谷物加工、全谷物销售’三个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齐国强说。

“种植基地将联合当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土地托管和订单农业的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种子、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收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农业托管综合服务,又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收益,同时降低项目种植风险、减轻项目运营负担。”齐国强说。

近年来,沧州市根据盐碱地不同类型特点和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发展旱碱麦、瓜果、蔬菜、苜蓿、渔业养殖等盐碱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

·探索多元化种植 盐碱地上“瓜果飘香”

广袤的盐碱地,除了变身“新粮仓”外,还披上新装,变身“菜篮子”“果园子”及优质饲草基地。随着优质畜牧、有机果蔬、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昔日“一无所有”的盐碱地,进一步释放活力,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金窝窝”。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不光有小麦在盐碱地中拔节生长,在沧州各地,不同水肥、土壤条件下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水果、粮食也长势良好,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海兴碱梨”。

“虽然咱农场的土壤盐碱化较高,但盐碱地里富含硒、钾等元素,所以长出的水果甜度高、口感好。”海兴农场梨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说,“俺们做过对比,同样的品种,在咱这儿结的果,跟别地儿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还有专家专门做课题,来研究俺们这儿的梨为啥好吃。”

“海兴碱梨涵盖皇冠、玉露香、鸭梨、秋月等多个品种,不仅通过了有机认证,还申请了‘海兴碱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每公斤最高能卖到30多元。”据海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兴县发展了海兴碱梨、秋雪蜜桃等盐碱地林果种植1.3万亩,年产量约7000吨;发展了南齐茴香、茶棚甜瓜、碱地西瓜等盐碱地蔬果种植1.2万亩,年产量2.3万吨。

走进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冷棚里硕果累累,星马村边的蔬菜收购点也成了蔬果集散地,工人们忙着称重、装车,热闹不已。

“每天来拉菜的客商不断,别看咱这儿多是盐碱地,但品质和口感没的说。别人的西红柿一公斤一块多钱,俺们的能卖到2块多钱。”农户星之峰说,合作社的蔬果除了卖到盐山、黄骅外,还销往山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多个省市。

在盐碱地上遍植万亩苜蓿,是中捷产业园区助力奶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紫花苜蓿抗旱、耐寒、耐盐碱,在黄骅等地已有多年种植传统。这些年,还有专家不断在盐碱地上做试验,培育出更适合“盐碱体质”的新品种。

“前些年,不少奶企都面临饲料资源短缺的困境。助力奶业振兴,我们着意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进行饲草基地本地化建设。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其产草量高、再生性强、营养丰富。要想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像紫花苜蓿这样稳定、优质的口粮特别重要。”河北景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长晖说,通过科学管理,公司的苜蓿已由原来的1年割4茬提升到5茬,青贮苜蓿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0%,品质远高于美国苜蓿。

昔日“白花花”,如今“金灿灿”,一幅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农业“新丰景”正在狮城大地延展开来。(记者王汝汀)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