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新闻沧州要闻

沧州:“总书记来到我家的麦田”

2023-05-17 15:07:49 来源:沧州晚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初夏时节,麦浪翻滚。

蓝天白云下,杨东进走进位于村北的自家麦田。看着丰收在望的6亩多的旱碱麦,他脸上笑容绽放,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麦田和他亲切交谈的场景。

“祝你今年丰收!”

5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田埂边的长桌上,摆着不同品种的旱碱麦种子及挂面、面粉、面花、全麦面包等。总书记仔细察看,问道:“旱碱麦做的面食口感有什么不一样?”

“和普通小麦相比,旱碱麦加工的面食麦香味比较重,有嚼劲,挺受欢迎的。”农技人员说。

总书记走进田间,俯身捧起一束麦穗,向正在除草的后仙庄村民杨东进询问种了几亩地、亩产多少、小麦长势如何。

杨东进告诉总书记,他家种了20多亩旱碱麦,去年净收入6000多元,今年气候不错,预计亩产能有二三百公斤。

“祝你今年丰收!”总书记点头肯定。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农民,我们更得加油干”

杨东进一家有32亩责任田,其中20亩种的是旱碱麦,每年仅麦子产量就有5000多公斤。他们一家4口人,女儿去年结婚了,儿子还在上大学。种地、打工,一家人年收入约9万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从十三四岁起,杨东进就开始和父母下地干农活,每年都需要种20多亩地的麦子。“那个时候,我最不愿意过麦收了。”杨东进说,当时这20多亩地的麦子需要人工用镰刀割,父母和他们兄妹三个需要早晨三四点钟起床,那可不是一般的累。后来家里买了拖拉机,用上了收割机,劳动强度大大下降,但是晒麦子、轧场、扬麦子……一系列的活还是让人疲惫不堪。

那时候,小麦品种不好,产量低,一亩地平均产量仅仅150公斤左右。

杨东进结婚以后,组建了小家庭,女儿、儿子相继出生。农闲的时候,他就在附近打工,日子很红火。“我结婚不久,就有了‘大红芒’这个麦种,这下麦子的产量就提高了,一亩地能打400多斤的麦子。”杨东进说,“大红芒”这个麦种有个弱点,就是麦棵长得高,遇上风雨天气,不太抗倒伏。麦子倒伏之后,就难以用收割机收割,那个时候必须得用镰刀割倒伏的麦子。

10多年前,联合收割机开始走进农村,这大大解放了人力。七八年前,农技人员培育出“捷麦19”这个品种。这个品种比“大红芒”产量还高些,关键是能抗倒伏。杨东进从那时起就种“捷麦19”。“这些年基本上风调雨顺,现在小麦亩产大约500斤,我家20多亩地就能产10000多斤麦子,每年纯收入6000多元。”

风吹麦浪,碧波荡漾。杨东进说:“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农民,我们更得加油干,多打粮、打好粮。我相信,今后我们地里的收入会越来越多,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记者孙崇旺、吴艳、李小贤、张丹)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